我是女性,没有“母性”——来自一个终生丁克主义者的自述
点击 LoveMatters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SEX & LOVE」的深度内容
作者 | 阿猫
别等我打脸了
我是真的不想生孩子
导言
我是一名铁丁。
铁丁,意为终生丁克主义者,即认定自己和伴侣终生不要孩子、并且坚决贯彻的那群人。在开放二胎的当今中国,不生娃,还敢公然叫嚣自己不生娃,不免显得有些另类。那我就是另类吧。
我今年24岁,按理来说,算是踏入爹妈眼里该“积极物色对象、准备下崽儿”的年纪。没好意思告诉他们的是,丁克这一邪恶想法,已在我心头横亘十余年,从未松动。
生孩子呢,不仅一丁点儿苗头也没冒出来,经常浮现心头的,反而是自行结扎了断之类的念头。也就是说,对不起,他们得绝孙了。
虽然丁克对我意味着无限美好,但是每一次向身边人透露心迹,换来的无外乎大惊小怪的呼叫,如:“哎呀!你以后一定会有的啦!”或者阴阳怪气的嘲讽:“我要把这句话录下来,等着你啪啪打脸!”没错,就是那么强势,而且讨厌。
不知怎的,脑回路毫不相通的人们,总能在生娃这件事上迅速达成共识,建成友谊联盟。也许日后,他们就靠着彼此给自己的娃儿拉票点赞,能拉一个是一个。
“不生娃,就不能度过完整的一生了?”——这是我,一个陈年铁丁的困惑。所以,本文的论点,不是让大家都不生,而是求求大家饶了我们这些无法从中汲取任何乐趣的人。
图片来源:Yestone
是为序。
母性是女子天性吗?
什么是母性?毋庸置疑,在正常的语境下指女子照顾和养育后代的天性,通常被贴上的标签有“无私”、“伟大”、“乐于奉献”,仿佛在母性的呼唤下,女人就会一头扎进家庭,自然而然地担当起母亲的天职,既不需要工资报酬,也不需要休息慰劳呢。
我的一个gay蜜,已经向母亲出柜,他母亲仍然劝他结婚(当然是和女性),要求他尽早要一个孩子,还说:“怕什么,生下来就让她给你带啊!”这个“她”,就是指那位不存在的形婚妻子。
作为女权主义者,我和他都有点无力吐槽,也不太明白同为女人,他那一贯善良的贤母怎会产生将一名无辜女性推下火坑的想法。他母亲显然知道他不可能对女的产生性欲,然而这有什么关系呢?也许她只是想抱孙。
如今看来,他妈也是现行社会观念下的牺牲品,早就习惯了丈夫在育儿中的缺席,否则不会得出这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也是很多人心底话),即:育儿是女性的天职,自然而有之,女人应该对此甘之若饴,哪怕孩子产生于既不道德也无爱情的性,哪怕孩子他爹不管不顾(不是只有同妻有此遭遇)。
劝生者恒常使用的一个术语就是“天职”。
什么是天职?我查了下词条,解释是“上天赋予的职责、应该承担的责任”,大概就像猫该抓老鼠、老鼠该打洞一样吧。但是,扛起“生儿育女”的伟大旗帜,做一个母爱满涨的妈妈,真的出于大自然的呼唤?
1. 脱胎于基因延续的“母性”(mother-nature)
热衷于以进化论角度定义母性的人可能要失望了,毕竟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光明伟大。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阐释母性,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所谓的母性,可能是一种保证自身基因延续的策略。
演化生物学家莎拉·布莱弗·赫迪在《母性》中指出,自古以来,母者就面临生殖与生存的两难处境,这种困扰普遍存在于人类、灵长类和哺乳动物中,因此必须善于抉择。
图片来源:Yestone
在繁重的养育过程中,母亲总会采取最佳手段以保证母子存活率,哪怕听起来有些残忍:一些鸟类对长子攻击幼雏的现象坐视不理,只照顾最强壮的后代;母叶猴会对猎杀自己幼崽的公叶猴发情,尽量与不同的公猴交配,这些都是在残酷大自然中母亲自发的延续后代的天性,又算不算“母性”呢?
在当今人类社会,亲代关系显然没有自然界的那样残酷无情,但仍有不少母亲将孩子视作私人财产或长期债券或婚姻黏合剂,告诫他们“要听话”,教诲他们成人成才,把自己未竞的梦想嫁接在子女身上,这一切是出于无私的光辉母爱,还是自我延续?
在越发含糊不清的语境下,我——一个果断的丁克主义者,宁可相信“母性”来自后天的塑造,而非天然的女性气质。否则,这个世上怎么会有女人一点儿也不想成为母亲呢?
2. 着重于女性的“亲职”(parenting)教导
女孩自幼被教导成为好母亲。
她们被扔了一个布娃娃,然后有人在耳边说:“瞧!女性天生就会照顾小孩”;而她们的兄弟则拥有更多选择,除了玩打仗游戏时的各种兵器,还可以摆弄许多与人类建设活动有关的玩具,如遥控汽车、拼装积木、仿真模型,被允许和鼓励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在某宝搜索“男孩 玩具”出现的结果
在某宝搜索“女孩 玩具”出现的结果
女孩玩具这边,毫无疑问的呈现一派甜腻粉红,题材无外乎穿衣打扮和养娃做饭
依据莎拉的分析,母亲自觉以不同方式对待男孩和女孩,因此形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不同性别之间当然有天然的差异,如好斗就是男性气质的副产物,细腻和共情大概也是女子天性,毋庸抹煞。但在未出现明显分化之前,就把男孩女孩分别对待,会使女孩永远受限于母亲这一角色,而使男孩永远游离在家庭之外。
在《男人造的世界》一书中,作者夏洛特同样对此感到荒谬,“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在出现任何自然区分之前,我们就强行改变了她们玩耍的方式……我们不期待男孩对一个玩具娃娃表现出父爱和关怀,但是却希望女孩对它表现出母爱。”
在谈及成功经验时,女企业家常被不怀好意地问道:“如何兼顾家庭和事业?”于是她们开始耐心解释工作家庭两头烧的诸多艰辛,记者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拍拍屁股走人……而男企业家则不必受此诘问,只需展示一路冲升爬杀练就的智慧结晶;女性从事“男性向”职业并小有所成时,也能迎来天真发问:“身为女人,怎么会喜欢上某某工种?”
你看,家庭和育儿永远被放在第一位,而对于具有创造性,富有挑战、但与照料后代无关的职业,人们大多匮乏想象。
通过精心预设的社会期望,我们一步步把女孩培育成标准的人类母亲,描摹出一种近乎图腾的完美形象:富有爱心、任劳任怨,甘愿为子女牺牲所有时间,不计个人回报。所有在童年时期被谆谆教诲“要听话”的女孩,正一步步走进所谓“母职责任”的圈套。
3. 通过性别分工再制下去的母职(motherhood)责任
《绝望主妇》里,Lynette和一个年轻孕妇的对话在网上广为流传。
年轻孕妇:我知道会很忙,但是幸运的是我的老公会尽力帮我。
Lynette:是啊,但是那不可能。
年轻孕妇:你的意思是?
Lynette:刚开始他可能会帮忙,在他的新鲜劲过去前或许会帮忙换一两片尿布。至于凌晨四点帮忙喂奶,你还是别指望了。
年轻孕妇:你不认识我老公,他不一样。
Lynette:他有奶子吗?
年轻孕妇:没有。
Lynette:那就只能你来了。你孩子朝婴儿监控器大哭,而你老公动都懒得动。
年轻孕妇:好……好吧。
Lynette(举起一本女性杂志):我还没有说完呢,你看到这个没有?你从此再也没机会穿比基尼了。
年轻孕妇:但是你不是生过四个孩子吗?你的身材看起来还不错啊。
Lynette:你又没见过我裸体的样子,我的小腹就像坨西班牙灰泥,而我的乳房就像放了一周的漏气的气球。
年轻孕妇:可是大多数女人都说这是她们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Lynette:大多数女人都是骗子!这是代代相传的谎言,这样她们才有外孙抱。
年轻孕妇:拜托不要跟我说下去了!
Lynette:不,你得听完。你需要准备好:你的孩子会袭击你,从你钱包偷钱,你老公会随便买份生日礼物打发你,更要命的是:你的余生,常常感到孤单寂寞,但别妄想得到一刻安宁。
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一个场景:周末,爸爸带孩子出门溜达,无不骄傲地向朋友夸口,“今天我又当爹又当妈!”期间一边玩儿一边带孩。半天以后,把孩子交还给加班返家的妈妈,转身又去逍遥快活,妈妈则进入厨房生火做饭。你什么时候听过你妈说:“今天我又当妈又当爹”?
图片来源:Yestone
父亲提供资源、母亲提供照料,是大部分社会典型的家庭分工模式。这个模式的存在,可以从很多角度找到依据:历史上,男耕女织、分工合作,共同抚育后代的组织自古已有,以性别分工为基础的婚姻制度就是为了提高当时还不发达的生产力而出现的;从社会进程来看,工作与家庭分离后,女性便作为男子财产的一部分回归家庭,承担生儿育女的职责。
在日本,大部分女性结婚后就不再出去工作;在我国,虽然女性生育后大多还会重返职场,但公共领域仍被视作给男人施展拳脚的天地,家庭则作为私人领域,归女人“掌管”,所以孩子也被扔给了妈妈。现行的法律制度也勾勒出大致如此的“家庭”。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成长过程中,女孩模仿母亲,男孩模仿缺席的父亲,“母职责任”便得以延续下去,代代相传。
女权斗士玛丽莲·弗伦奇(Mariyn French)曾在其著作《醒来的女性》中,不留情面地揭开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真相:
每当她想起和兰尼结婚,脑海里就会浮现这样的画面:她一个人跪在地上,擦着厨房的地板,婴儿在隔壁房间啼哭,兰尼却和朋友们在外狂欢。他仍坚持生活就是享乐,可是如果她让他多承担一些责任,她就变成了束缚他的苛刻的妻子——不了解男人的母老虎、黄脸婆。
她看到自己眼泪汪汪地向他哭诉,而他则毫不理会,高视阔步地出门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寻欢作乐。这个场景总是如此,她想象不出更加美好的画面,他给她的角色不是她所渴望的。
无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还是在我们生活的土地,抑或其他什么国家,发达或欠发达,女性往往无法挣脱化身为甜蜜牢笼的母职责任,凭借一己之力承担起育儿的沉重责任。妈妈都是超人,那么爸爸去哪儿了?
图片来源:Yestone
这样说吧,他们如果给家庭带来充裕资金,就会被视作“好男人”,同时享有事业的成功和美好的声誉;如果愿意每周花一个小时陪孩子玩玩,全世界都觉得他们是“好爸爸”——同时仍然不会失去宝贵的私人空间。在这种现实下,女性生儿育女,将比我们想象的拥有更少自主性,失去更多个人机会。
荒谬的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仍有不少男性愿意主动承担育儿职责,“帮助”妻子带孩子,但社会舆论却对他们不尽友好,以致他们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和善意对待。
由于侪辈效应,“奶爸”们大多还是会从“没出息”的育儿工作中出走,回到社会期望他们的位置中去。性别分工带来的后果是女性被关在名为“母职”的笼子里,男性则像是看守她们的狱卒,依然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当然,你可以选择一个和你一起对抗社会压力的孩子他爹,共同背负抚养后代的职责,共享育儿的甜蜜和悲辛,但这仍然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生孩子,不容易。
为什么不生?
1. 我们的生育环境足够友好了吗?
在生孩子的这件“小事”上,与之有关的社会新闻俯拾皆是,随便罗列几条我们熟悉的,就足以让人脊背发凉:
2017年8月31日,陕西榆林一名产妇忍痛坠楼,事发前曾6次要求剖腹产,但均被家属拒绝;
2017年7月9日,山东淄博一产妇在“捂月子”时中暑,送去医院后不治身亡;
2015年11月27日,北京一年轻妈妈地铁哺乳被大V微博批评:“公共场所注意举止,不要裸露性器官……这里是北京的地铁之上,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你这么做真的好吗?”且发布偷拍的哺乳照,没有打码;
图片来源:Yestone
2017年11月初,上海携程亲子园教师虐待幼儿的视频在网上流出,孩子除了被殴打,还被强喂疑似芥末物。事后亲子园遭起底,发现第一责任人是上海市妇联;
哦,还有最近最令人心痛的三色新闻。
同类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从产前到哺乳,妈妈能够得到社会的温柔相待吗?从待产包到奶粉,足够洁净卫生吗?从公众环境到孩子们每天待的地方,足够安全可靠了吗?我们不是社会记者,其实无需深挖事情背后的机制成因,但如果我们是一个妈妈,就必须关注并且学会让自己和孩子规避这些风险。生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个人责任感的体现,更是对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考验。
在一个“丧偶式育儿”风行的社会,生孩子的好处被鼓吹,付出的精力、承担的风险却全部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这锅,我不背。
2. 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个世界
不少“铁丁”都曾想象过自己未来的孩子。
我在《“小龙女”寸头出柜,惹毛了谁》一文中,曾提过“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恋,请不要慌张,也不必自责”,但如果我是个母亲,真摊上这事,扪心自问,我能一点儿也不慌张?
虽然同性恋不过是众多性取向中的一种,我们都知道是正常的行为,但又如何确保子女不会在日后遭到恶意中伤?如何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的险峻复杂之余,教会他们不忘美好?如果他们遭受歧视,我会帮他们抹掉眼泪,告诉他们:“你是最棒的”,但又如何回应他们的追问:“妈妈,为什么我要遭受那么多不必要的苦难?”
同性恋的发生概率不过是3%,但更多“不幸”降临在孩子身上,却是大概率事件。
身为一个女人,我自发地把女孩的情况考虑在先。
如果她是个女孩,但是长得不美,大概会怪罪她母亲没有给她一副好容颜。这个社会对不漂亮女性的恶意堪称巨大,整形医院、美容诊所广告漫天飘飞,ayawawa之流的情感理论受众遍地,自媒体最懂如何用“没有人愿意操你的内在美”这种辛辣刻薄的言论刺激受众的神经,我又何敢这样聊以安慰她说:“孩子,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
图片来源:Yestone
但相反,如果她生得美丽,我同样会担心,担心这个社会是否会给予她的姿容不必要的凝视,担心她像《超级维纳斯》这支重口味短片里一样,为了保持完美而整容致死,更担心她被狂热的男孩子追求。
如果我的孩子是男孩呢?忧虑也不见得少。
据广东省2013年公布的一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显示:无论是高中生、职校生,还是大学生,每100个男生中,就有2—3个有被迫性行为,是女生的2.2—2.3倍。等他们成年后呢?对不起,我国法律不保护。
就像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走》中的诘问:“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 ,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是啊,世界能交还给我一个怎样的孩子?
图片来源: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
3. 不生育的理由
专栏作者周泽雄读了意大利作家奥莉亚纳·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感叹道:“一个现代女人只要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稍加凝眸,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具有核裂变规模的问题。”
安全是一个必须考虑项。但除了保证其茁壮成长之外,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则是横亘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意识形态问题。
也许我能尽量让我的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却仍然不能确保其幸福。虽然我现在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不会干涉子女自由,但谁又能保证未来不会在什么敏感话题上怒目圆瞪、干戈相向(比如那时“多人恋”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潮,但我无法接受孩子参与)。据我观察,与父母价值观不合的情况绝非个案,而是普遍现象,否则,父母皆祸害”小组里对父辈的指控是怎么盛行起来的?
生还是不生,可是一个大问题。它是一个人类肩负一个生命的重大挑战,意味着身份的裂变和责任的叠加,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其自然、无需思考。要当一对好父母,我认为除了先把自己和孩子照顾妥当,还要妥善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而这一点,已经不是本文能够探讨的了。
我呢,能把自己照顾好就挺不错的了,所以不打算生孩子。一句话总结:生育不是必选项,而是一个独立个体的选择。
有的人不生孩子,是因为她们选择不生。
如果人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那么世界将成为美好的人间,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
1. 《母性》,莎拉·布莱弗·赫迪
2. 《母性的再制:心理分析与性别社会学》,南希·科多洛
3. 《男人造的世界》,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
4. 《醒来的女性》,玛丽莲·弗伦奇
5. 《孩子,你慢慢走》,龙应台
(文/阿猫,麻烦制造者。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本文来自谈性说爱中文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Chao.Wang@rnw.org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图片查阅:
有些粉丝可能不知道我们还有另一个劲爆火辣的微信公众号的
比现在这个历史悠久一些。
会分享一些其他有意思的内容
我们还是我们
请扫码关注
谈性说爱
一个既性感又科普的公众号
微博 @谈性说爱LoveMatters
中文网 lovematters.c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阅《未婚妈妈的痛:哪里有我的容身之地》